首页 > 华体育会在线登陆 > 动力柜

丽水市2021年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来源:华体会官网里尔赞助商    发布时间:2024-06-07 06:31:03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浙江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特编制丽水市2021年度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如下:

  丽水市共有中等职业学校13所。其中,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8所;省一级中等职业学校8所,省二级中等职业学校3所;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示范校2所,省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示范校6所,浙江省“三名工程”名校3所,浙江省中职高水平建设学校4所。

  全市普职协调发展,普职比大体相当。2021年全市中职学校在校生人数为28660人,当年计划招生人数为10735人,其中中高职一体化招生2304人,中本科一体化全省面向丽水招生116人,职普招生比为43.14:56.86。

  随着各学校的不断投入,硬件设施如教学大楼、实训基地、学生公寓、体育场地、餐厅等教学生活设施建设水准不断提升,学校数字化建设成效显著,校园环境整洁优美,学习环境温馨、和谐、优雅。全市中职教育已经彻底告别了“黑板上开机器”“作业本上做实训”时代,先进的实训设施为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和培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奠定了扎实基础。

  全市中职学校核定教师编制数为2197人,其中专任教师数为1951人,专业课教师(含实习指导师)数1128人,“双师型”教师1013人,占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师的比例为89.9%,高素质“双师型”教师408人,高素质“双师型”教师数占“双师型”教师比例为40.27%。专任教师师生比1∶13.69;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9.87%,副高级及以上职称占比37.12%,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11.4%。建成16个省级名师、名大师工作室。3位教师获得第三届浙江省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奖。

  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弘扬浙西南革命精神和工匠精神,全力培育“绿谷工匠”。创新思政课教学,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深入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活动,全力推进“三全育人”工作。

  一是德育工作规范有序。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法的理念,各职业学校积极探索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规律与方法,强化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各校普遍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注重课程思政,同时通过生动活泼的德育手段,富有实效的德育途径,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道德素质,培育学生爱国、爱校情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注重“德技”并重的“工匠精神”培育,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知行合一,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是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各中职学校积极开展“爱国主义主题演讲”活动;以普法教育为重点,开展“法律进校园”活动;以安全教育为主题,开展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反校园欺凌专项整治等教育活动,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稳定,行为习惯良好,精神面貌积极向上,积极主动参与志愿服务,好人好事不断涌现,在家能主动为家长承担家务,为邻居免费提供技术服务等。

  三是积极地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充分的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推动优秀文化进校园,进一步弘扬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和工匠精神。各中职学校按照校情,制定了不同的校园文化建设方案,通过举办校园运动会、篮球比赛、拔河比赛、合唱比赛、趣味运动会、课间操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及开展朗诵比赛、歌咏比赛、征文比赛等主题教育活动,培育学生良好的品行,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全市共有学生社团305个,包含了思政、技术、体育、艺术、创业创新等各个领域,开展了丰富的社团活动,在活动中使学生感受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

  四是注重学生技能培养。2021年学生在省级及以上各类技能大赛中获奖259人,其中国家级23人。顺利举办丽水市第十九届中职学校师生技能大赛,大赛由市教育局、经信局、文广旅体局、人力社保局4个单位主办,丽水市广播电视总台承办,丽水职业技术学院、丽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丽水职教集团等多家单位协办,浙江山水集团、浙江方正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嘉利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等18家企业参与协办。大赛共有 2015 名选手参加了比赛。其中学生设28个普赛项目,参赛人数1106人。另设9个指定项目和7 个特色项目。教师组设15个项目。本届技能大赛在规模上、形式上、参赛人数上都有了大幅的提高。全市中职学生篮球赛在丽水成功举办,13所学校组队参加,最终,丽水市职业高级中学获得冠军并获得全市高中组第三名,代表丽水参加省赛。

  五是积极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全市中职学校积极鼓励学生创业,通过教师引导,开设创新创业指导课程,组织学生组建团队,结合地方经济特色,有声有色的兴办了学生创业活动。组织了2021年全市中职学校(学生职业素养类)“创业创业”比赛,共收到学生参赛作品(活动)39项,评出获奖项目24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2项,优秀指导教师7名。

  2021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人数为8013人,双证获得率为63.31%,就业学生人数为7988人(包括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99.68%,专业对口率92.4%,平均月薪3065元,在规上企业就业人数为1805人,占比22.6%。毕业生就业分布产业有地方特色的青瓷、宝剑、石雕、木玩产业,第一产业农林牧鱼类,第二产业的加工制造类、交通运输类、信息技术类,第三产业的旅游服务类、文化艺术类、财经商贸类、教育类、医药卫生类。

  2021年全市各中职学校根据 “做强主体专业、拓展新兴专业、建设特色专业、提升传统专业”的思路,对接市委市政府“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大花园”要求,紧密对接半导体全链条、精密制造、健康医药、时尚产业、数字经济等“五大产业集群”发展需求和区域经济转型升级需求,紧密对接民间传统文化产业和非遗文化,培育与产业发展匹配的特色、主干专业,开设了旅游服务、加工制造、财经商贸、信息技术、文化艺术等13大类48个专业(方向),共110个专业布点,基本形成了“主次分明、优势突出、错位发展”的区域专业集群和“一县一特”“一校一品”的专业发展格局。全市19个省高水平建设专业稳步推进。

  机械制造技术、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旅游服务与管理、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学前教育、护理

  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电子技术应用、会计电算化、旅游服务与管理、工艺美术、学前教育

  机械加工技术(轴承加工技术)、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民间传统工艺(木制玩具设计与制作)

  一是推进教学方式多样化。各中职学校以实际工作岗位需求为依据,以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创新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改革,以学生为主体,加强行动导向教学法研究,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探索课堂教学实行项目教学、案例式教学、仿真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注重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因材施教,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二是全面开展课程改革。全市13所中职校全部参加选择性课改,200余位教师参与12个课改专业基地活动,受惠学生2万多人,促进了全市中职教育的“三大转变”,真正实现“抱团前行,共同发展”。目前,全市新开发了选修课程545门、校本教材260本。各中职校根据学校专业特点构建了“核心课程模块+自选课程模块”的“双模块”课程体系,实现“三大融合”即:专业课程与特色课程互融、教学活动与实践活动互融、专业文化与本土文化互融。制定《丽水市中等专业课改专业基地考核标准》,对基地学校的工作机制建立、课程开发与共建共享、教学研讨与创新、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等一系列工作开展进行考核评估,每年给予基地建设资金4万元/个,获得优秀基地奖励5万元/个,良好基地奖励2万元/个。

  三是制定实施学生毕业标准。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专业基础与区域产业相结合为原则,联合企业、行业,制定《丽水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毕业标准》,完成机械、旅游服务、电子电工、会计、计算机、电子商务、汽车维修、工艺美术、学前教育、烹饪等10个专业毕业标准的制定,推动毕业生质量监测改革和实现学生高质量毕业。

  四是大力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深入推进校企合作,继续深化产教融合,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在全市所有中职学校进行,共有39个现代学徒试点专业,6761名学生参与,与322个企业形成合作教学。目前,全市建成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县1个、试点学校5所。同时,联合市人力社保局、市财政局印发了《丽水市中等职业教育“百名大师、千名高徒”结对培养工程实施方案》,并在丽水市第一届技能大赛中举行了拜师仪式。完成聘请大师52名,结对学徒399名。

  五是开展“校企校电大直通车”试点。为打破中职就业班学生的成长“天花板”,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走得更远,融合企业和电大的育人资源,开展“校企校电大直通车”模式试点,按照中职、大专两个阶段教学和课程等资源相互衔接,统一采用学分制进行教学过程管理,同时结合企业提供的学徒岗位,进行教学计划的修订。

  六拓宽毕业生升学渠道。全市中职毕业生8013人,进入高一级学校就读人数为6385人,中职毕业生升学率为79.68 %,其中,通过职教高考和单招单考进入高校3766人,通过中高职贯通进入高校 1729人,中本贯通39人,通过校企校、高职扩招、成人高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等方式进入高校就读851 人。

  一是对中职学校实行“编内外聘、财政定补”政策。各中职学校都建有一支素质良好、数量保障、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针对某些紧缺专业,有些学校实施了“先进后考”政策,同时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学校任教。

  二是积极开展在职教师的培训培养。大力培养培训“双师型”人才,全面切实推进“工匠进校园”“教师进企业”的“双进工程”,2021年全市“工匠进校园”和“教师进企业”人数分别为228人和690人。合作企业设置教师实践基地书206个。启动市级重点培训项目20个,培训教师790人。“问海借力”,在上海举办丽水市职业教育干部培训班,全市50名职教干部参加培训。

  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绿色战略”,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丽水技工”。全市中职学校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的企业361家,其中大中型企业170家。本地中职校牵头的职业教育集团9个,省级校企合作共同体7个,市级校企合作共同体14个。评选市级产教融合培育项目13个,其中重点培育项目8个。

  一是坚持对接现代学徒制办学校,推进校企双元合作。坚持推进现代学徒制度,因地制宜的进行试点,初步形成了校企“共同招生招工、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建课程教材和基地、共同组织实施工学结合教育教学模式、共建师资队伍、共同考核评价”的“双元育人”机制。突出对学生操作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把过程与结果、理论与实践、技能与态度、校内教师评价与企业社会评价相结合,从而达到合理、规范、科学评价学生的发展,实现从校园到企业、从课堂到岗位的空间转换和从自然人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二是坚持对接产业需求设专业,促进校企绿色合作。按照“围绕产业设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思路,坚持“全市一盘棋”,引导各职校紧密对接生态经济需求,建立优胜劣汰、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专业设置机制。各职校对接传统文化产业和非遗文化,培育与产业发展匹配程度较高的区域性品牌专业,基本形成了主次分明、优势突出、错位发展的区域专业集群,基本形成了“一校一品”“强校多品”的特色专业布局。

  三是坚持对接生产过程开课堂,促进校企精准合作。依据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参照职业行业标准,把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生产过程有机融合。通过构建理实一体数字化车间、请企业人员到车间授课和带学生到企业车间“识岗”“跟岗”“顶岗”,以及“引校进厂”“引厂进校”“前店后校”等校企一体化的探索合作形式,让学生“所见即所得”,颠覆“黑板上开机器,口头上讲原理、作业本上做实训”的教学模式,形成了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内外双线等一系列异彩纷呈的教学方法,实现了“做中学、做中教”的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模式。

  四是坚持对接企业园区建基地,促进校企共赢合作。学校根据人才培养需要,把实训基地建在企业园区或企业里,企业把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建在学校里,开展联合办学实践和实训基地产业化实践,既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同时也降低了实训成本,企业同时也提高了员工培训质量,还节约了生产成本,实现了学校、企业的双方共赢。

  五是坚持对接创新发展搭平台,促进校企开放合作。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和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目前,全市中职学校积极推进选择性课程改革,以课改促科研,认真开展“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两创”教育,建立了产业技术进步、学生多元成才驱动课程改革的机制。积极促进校企产学研一体化,鼓励打造产学研共同体,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促进校企合作进一步走向开放。

  六是加强创业创新教育平台建设,推进专业与产业的融合。各中职学校积极响应“万众创新、大众创业”,一方面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加强两创教育;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潜力在校园内外开设创新创业园。在创业创新中,紧密联系地方产业链和文化特点,引导建立一个综合性产教融合实践基地。

  一是全市中职学校基本按照教育部《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文件规定,保证学生实习安全有效。

  三是学校开展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职业素养。四是详细制定学生顶岗实习计划,选择合法经营、管理规范、实习设备完备、符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实习单位安排学生实习,签订顶岗实习三方协议书(学校、实习单位和学生(或家长)),采用“三位一体”的实习管理方式,选派优秀指导老师统一带领并跟踪指导,通过实习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2021年全市未发现违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的情况。顶岗实习学生都能按要求取得实习报酬,最高的实习期工资达到了7139元。

  由市政府成立的丽水职业教育集团,工作组织架构重新调整后,设立了指导委员会以及常务理事单位、理事单位,包含了全市相关的政府部门、各个中职学校以及全市优秀的企业,为丽水职业教育的发展搭建了高水准的联盟平台。丽水职教集团被评为浙江省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各中职学校根据专业建设的需求,与相关的行业、企业开展了专业集团化办学。挂牌成立了丽水市中等职业学校松遂(遂松)跨区域联盟。

  各中职学校重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及时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创新,虽受疫情影响,但在校毕业生获得技能等级证书仍在63%以上,为学生未来成长打下坚实基础,也为地方人才的保障打好基础。同时坚持为地方服务,毕业生生在本地就业率达80%以上,就业单位对毕业生职业技能满意率达94.68%,对职业素养满意率为95.69%。2021年线万人(次)以上,其中获得技能证书或合格证书的近2万人,包括旅游、餐饮、民宿、超市、茶叶等方面人才,为全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提供了有力支持。

  疫情防控期间,全市“职业教育活动周”在丽水市职业高级中学启动后,在线上线下由各校分会场组织。活动周期间,全市13所中职学校,1所高职院校,100%开展活动,共有2210名教师,3万余名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塑造了良好职教形象;有278家企业进行了开放活动,开展观摩体验等活动288个,共有家长、企业代表、社会群众、中小学生约5万人次进校园参观职业体验,取得了良好效果。

  以《丽水区域中心成技校建设规划(2016-2020)》为引领,“县级社区学院、区域中心成校、乡镇教学点、村联络点”四位联动的成教网络化布局不断完善,按“进百村送培训上门,访千家助农民致富”“群众聚在哪里,培训就办在哪里”办学理念,建成社区学校165所,社区教育村(社区)级教学点2183个,服务触角向村(居)延伸。3月份下发《丽水市教育局关于加强化技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加强化技术学校内涵建设,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做强支点。6月份市教育督导牵头,通过上门调研指导,向省厅推荐现代化社区学校7所。教育系统3所老年大学、54所老年学堂和老年开放大学分校进驻“浙里养”平台,教育系统设置“银龄跨越数字鸿沟”科普专项行动教学点57个,选报“银龄跨越数字鸿沟”讲师120位,组织60位成教干部参加老年人智能技术师资培训,开设老年人智能技术培训454场次,完成老年人智能技术运用培训25925人次,三入志愿服务233次、服务3617人次,评选出老年人智能技术运用优秀培训案例23个、老年人智能技术运用培训优秀教材17个。培育优秀学习型社团52个,评选绿谷学习之星100名、优秀社区教育工作者19名。

  全面落实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完善职业教育扶贫工作机制,贯彻落实丽水市与泸州市签署的《东西部扶贫协作框架协议》,丽水市职业高级中学、青田县职业技术学校等中职学校对四川古蔺职业高级中学等学校进行结对帮扶,在专业建设、招生就业、学生管理等方面进行指导。我市共计派出管理干部6人、优秀教师37人,接受帮扶地来丽就读学生59人,推荐实习就业19人。帮扶学校教育团队赴我市中职学校考察学习交流16次。

  2021年全市各中职学校的生均公用经费均不低于2500元。职业教育经费中省财政投入6733.23万元,地方财政投入5.42亿元,其他投入171.92万元。全面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政策,一是对所有参加中职资助工作的人员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掌握政策、熟悉政策,提高工作的人员中职资助工作的自觉性。二是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成立了中职资助工作机构,确定了专门人员,明确了工作职责。三是扎实开展了中职资助工作,落实了中职资助专项资金,确保符合条件的职业学校学生人人都能享受资助政策。

  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中央办公室、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全面贯彻落实浙江省教育厅等八部门印发的《浙江省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1-2023)》,全面贯彻落实全省教育大会、全市教育提质行动动员大会精神,推进职业教育与丽水产业行业深度融合,助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打响丽水职业教育品牌。全面落实《丽水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实施意见》,联合市人社局、市经信局、市文广旅体局印发《丽水市产教融合型企业认定办法》。

  丽水市发布了中等职业学校十个专业的学生毕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进一步规范了中职学校的办学行为,明确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细则、专业课程设置及专业统测科目等。

  本次发布的十个毕业标准,是在2018年发布的《丽水市中等职业学校旅游等四个专业学生毕业标准(试行)》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完善,又新增加六个专业而形成的指导性、规范性标准文件,《标准》围绕“操行评定、课程修习、身体素质、实习实训”四个方面进行设定评价,除了身体特殊原因并须附上证明之外,有任何一项评价不合格的学生均不予以毕业,《标准》旨在进一步推进全市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全力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性技术技能人才,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点和亮点:

  一、紧密对接地方主导产业。“十四五”期间,丽水将重点建设半导体全链条、精密制造、健康医药、时尚产业、数字化的经济“五大产业集群”。本次发布的十个毕业标准试点专业分别是电子电工、机械、会计、旅游、烹饪、电子商务、计算机、汽修、学前教育、工艺美术,这十个专业紧密对接五大主导产业的发展领域,努力为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加精准的高素质人才。

  二、全面规范专业课程设置。围绕专业发展实际,对接行业产业现实需求,明确规定了必修课、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和时间安排,明确了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的开设科目和教材选用,避免课堂教学与生产生活实际脱节,避免课程设置的无序和教材选用的凌乱,全面突出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和实际应用能力提升。在要求选用规定的“国规”“省编”教材的同时,也鼓励教师开发特色的校本教材,以满足选择性课改的教学需求。

  三、统筹实施专业技能统测。为促进学生掌握本专业应具备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胜任相应岗位的工作素质和技能,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力的提升,《标准》要求学生必须修满教学计划的各项课程,特别明确规定了每个专业大类课程中的重点课程(模块)实施全市性的统一测试,专业统测不合格或者未取得规定的替代学分,将不予毕业。此项标准的发布,与职教改革“国20条”和“两办”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的精神高度契合,进一步完善了地方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保障体系。

  全市各中职学校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教育工作,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扎实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深入推进清廉丽水建设。

  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一是各中职学校始终坚持理论武装头脑,重点围绕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习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原原本本学、逐字逐句读,进一步提高思想水平,实现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二是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的各项决策部署,健全党委对学校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三是守好学校意识形态主阵地。教育引导中小学校师生模范践行核心价值观,积极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立足丽水“红色、绿色、古色、蓝色”教育资源,积极打造以“红色教育、生态教育、乡土教育”为主要内容、“浙西南革命精神”为核心的丽水德育品牌。深入开展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教育,坚决贯彻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推进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三清”(清边、清源、清朗)专项行动。

  全市职业教育经过不断努力,在办学规模、办学特色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相比,与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一是多元办学格局有待进一步完整。办学模式比较单一,政府对职业教育大包大揽的现象较严重,离形成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还有很大距离。

  二是产教融合有待进一步深入。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推进深度不够,校企合作不够充分,“双元”育人的深度和成效还不够明显。

  三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全市在全省有影响力的教师不多,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引进难、留住更难”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四是“数智化校园”有待进一步加强。后疫情时代,面向未来的教育要将产教融合核心机制与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相结合,以数智技术为支撑的教学设施设备有待进一步加强。

  五是内涵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当前职业教育“自身质量不高”,学生后续发展动力不足。这些都需要我们采取有力举措,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产教深度融合为抓手,以促进就业创业为导向,按照“跨山统筹、创新引领、问海借力”的思路,结合丽水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特色化、优质化、现代化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绿色发展提供良好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一是创新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组建丽缙青、松遂、云景、龙庆等一批跨区域联盟中职校。对接产业动态优化专业布局,重点建设培育现代服务业专业群、机械制造专业群、现代农业专业群、农村电子商务专业群、民间传统工艺专业群,积极拓展中医制药、数字经济等领域的专业群。建立由政府部门、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职业院校、企业等参与的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统筹全市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资源配置。

  二是大力推进“双高”建设。以“双高”建设为抓手,一手抓“名校”建设,一手抓“薄弱校”上等级的工作思路,因地制宜,一校一策,分类管理,科学服务,建立与全市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发展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社会多元办学,助推丽水平台“二次创业”,具有“丽水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三是进一步完善丽水市职业教育联动机制。由分管教育副市长牵头,定期召开职业教育发展、校企合作办学专题研讨会,建立政校企多方合作联动机制。通过丽水职业教育集团,积极地推进“中高职一体化”办学和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

  丽水市教育局政务新媒体“丽水市教育局”(微信号:lishuijiaoyu)

相关产品

相关新闻

华体会官网里尔赞助商

王经理

18309868066

华体育会在线登陆

联系我们

联系人:王经理

联系电话:18309868066

企业邮箱:124848311@qq.com

公司地址:沈阳市东陵区英达街道英达村

技术支持:华体会官网里尔赞助商

华体会官网里尔赞助商

微信二维码